返回列表 發帖

國外培養孩子特質有辦法

我在書店發現裡面有一個小男孩有點與眾不同。這個小孩大概三四歲,小小年紀在那裡像模像樣地看書。我笑了笑,這麼小的小不點懂什麼,還跟大眾似的一本正經在挑書?正在我疑惑之際,只見他的父母過來用英語問他書挑好了嗎?只見那小孩奶聲奶氣地說「我喜歡這本書」,於是他的父母就帶著他和他挑的那本書一起去了收銀台。

    原來是個外國孩子。怪不得儘管他外表長得和中國孩子沒有什麼區別,但第一眼看上去就有一些異樣。相信許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外國孩子有些特質和中國孩子不一樣,特別是性格上,通常比中國孩子更獨立、更開朗、更有主見、更活潑。

    當然,這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教育觀念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如果你願意借鑒一些他們的教育觀念並付諸實踐,你一樣可以培養出有特質的孩子。

    外國人重快樂,中國人重成績

    中國姑娘王雪蓮在上海認識了瑞典人卡爾松,兩個人相愛、結婚,婚後移居瑞典,一年後生下兒子小卡爾松。王雪蓮認為兒子有二分之一中國血統,應該學點中文,長大了不要忘記中國這個根。所以從三歲開始系統地教小卡爾松中文,在一個缺乏外語環境中學習外語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尤其是小孩。小卡爾松當然也不願意,但是迫於王雪蓮的強迫也不得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地學著。

    沒想到這件事竟導致了一場重大的婆媳衝突。事情發生在老卡爾松太太的一次來訪。她發現王雪蓮強迫小卡爾松學中文,小卡爾松乘機向奶奶告了一狀。老卡爾松太太立即指出這麼小的孩子學第二語言會影響第一語言的掌握,而且還會影響到孩子的思維發展。王雪蓮也據理力爭,歐洲許多人都會說兩種以上的語言,壞影響在哪裡?再說,說到底,多學點知識有什麼不好?!就是最後這句話將一場討論變成了爭論。老卡爾松太太冷冷地說,我的孫子沒有必要這麼有知識,只要快樂就可以了。天底下竟有這樣的人!王雪蓮氣得說不出話來,這不是胡攪蠻纏嗎?

    好在卡爾松在中國生活過一段時間,對中國的情況有些瞭解。等王雪蓮冷靜下來,卡爾鬆開始做思想工作:「瑞典人認為小孩子就是玩,玩得高興才行。你看我哥哥的孩子已經上小學了,才開始學20以內的加法。」提起這件事王雪蓮確實有印象,去年去卡爾松哥哥家,發現他的孩子上小學了還在學20以內的加法,還得到老師的表揚。「這也值得表揚!中國的幼兒園孩子就會。」王雪蓮當時還覺得不可思議。

    卡爾松也有他的道理。「這個年齡的孩子就是玩,等他到了該學習的年齡他自然會學。」「現在就是該學的年齡,因為越早學越好,否則太遲了。」「我知道中國有一句廣告語『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是人的一生是一場馬拉松不是100米短跑,所以起跑慢一點沒有關係,關鍵是持續力。如果起跑快會影響以後的耐力,那就不應該追求快速起跑。你們中國足球,少年隊非常優秀,青年隊也不錯,可是到了成人就不行了。還有,和西方絕大多數國家的孩子相比,中國的孩子起跑得夠快吧,怎麼我們這裡諾貝樂獎發了這麼多年,至今沒有一個本土的中國人得過獎?為什麼?」
   
    孩子受欺負,中國人幫助孩子解決,外國人讓孩子自己解決

    外國的孩子受欺負時,家長讓他面對現實,自己解決問題;受欺負後家長會安慰孩子,幫他出主意。中國的孩子受欺負時,家長會出面擺平,受欺負後會痛罵孩子。

    小約翰遜和小卡爾都是小學生,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都喜歡女孩小安娜。小約翰遜決定糾集一幫狐朋狗友教訓小卡爾一頓,好讓他離小安娜遠點。這天他們堵在小卡爾回家的路上,卡爾發現後騎上自行車就逃,一幫人在後面緊追不放,眼看著逃不掉,卡爾急忙躲進他爸爸的公司。

    卡爾爸爸見他進來,「這是我工作的地方,不是你玩耍的地方,你跑進來幹嗎?」卡爾默不作聲,卡爾爸爸意識到什麼,「是不是又有人欺負你?」卡爾不回話,他爸爸繼續說:「躲避不是辦法,你必須面對,你必須找出解決方案。」然後把卡爾趕出門外,卡爾剛一出去,立即被這批孩子打得鼻青眼腫。

    卡爾的爸爸晚上回家之後,發現卡爾的鼻子還在流血,安慰他:「一個人敢面對這麼多的孩子,我真為你感到驕傲。」

    李霞是我中學同學,大學畢業後她在北京工作,平時聯繫不多,有一天突然給我打來長途,「你是心理學家,我請教你一個問題,是關於我兒子的。」她開門見山地說。原來李霞的兒子劉漢和今年小學四年級,人高馬大,「像他爸爸。」不過話語中聽不出李霞有什麼自豪感,成績也在班級裡名列前茅。照說這樣的孩子沒什麼讓人不稱心的,可是他有一缺點,可以說是大大的缺點,他對別人太好。他們班有一個同學,個子比他矮,可是我們家劉漢和老受他欺負,經常回來身上青一塊紫一塊。我跟那個孩子的家長交涉過幾次,可是他們的素質也不高,對孩子也不太管。

    不怕老同學笑話,我每次看到我兒子受傷之後回來,心裡好難過,我跟他講道理,你個子高完全可以打過他。可是我現在是打也打了,罵也罵了,沒有效果。只剩下一條路,準備送他去武術學校。後來突然想到了你,趕快來咨詢看你有沒有高招。

    聽到這裡,我對她說,「高招」是有,看你敢不敢用。「你趕快說。」她迫不及待。「首先,沒人願意挨打,要麼你兒子打不過他,要麼另有原因。個子高並不一定打架行。第一步你要搞清楚原因。」「怎麼搞清楚?」「他挨打回來你要安慰他。」「你瘋了!」電話裡的傳來了她抑制不住的叫聲。「你這什麼餿主意?!你兒子被人打了,你會安慰他嗎?」

    我停頓了一會,等她情緒安靜下來問她:「我給你出一道選擇題,你在單位受了同事的氣,回家之後你希望你老公:A.罵你一頓,你怎麼這麼沒用?!B.不管你,就當這事沒有發生。C.安慰你。」「那當然是C。」「其次呢?」「B。」「那麼為什麼一到你小孩,你選擇的順序就變成了A、B、C呢?你好好想想看,你為什麼連C考慮都沒有考慮過。實際上,孩子這麼弱小,他更需要你的安慰。」

    「你這個歪理好像還有些道理。」儘管她一下子沒有認錯,但很顯然態度有所改變。

    過了幾天,她又打來電話。「問題解決了。」「是什麼個情況?」我趕忙問。「我兒子告訴我他不是打不過他,而是不願打他,生怕一打他,他再也不和他玩了。」她停了停,「到底是心理學家,我問我兒子,你以前怎麼不告訴媽媽?他說你每次都這麼凶,我怎麼敢說出來。」

    中國把孩子當「小人」看,外國是把孩子當「人」看

    有一次我看到一個交警要罰一名中年婦女的款,原因是她騎車帶人。那位女士指著後座的孩子反駁說:「你說我騎車帶人,可是我沒帶。他是『小人』(上海方言,小孩的意思),不是人!」

    為什麼李霞對兒子一套對自己另外一套?因為中國人壓根兒就認為「小孩不是人」,既然不是人,當然不能用對人的方法對付他。

    我在法國圖盧茲市訪問期間一次傍晚到小河邊散步,看到一個三歲左右的男孩在騎一輛三輪自行車,這時我已經離家兩個多月,看到這個可愛的男孩自然想到我兒子,我忍不住停下腳步問他:

    「你叫什麼名字?」

    「戴維。您呢?」

    「我……」

    這是我第一次遇到一個小孩問我名字,再說,我這樣一個大人怎以能向一個小孩介紹自己。我猶豫了一會,最終還是作了自我介紹:「我叫阿傑。」

    反觀中國的孩子,總是被迫叫「叔叔好!阿姨好!爺爺好!奶奶好!」叫完之後,「走,你到一邊玩去。」而外國的孩子總是被鼓勵一起參與談話。這就是為什麼外國的孩子與人交往時總是落落大方的緣故。

    究其原因,中國人的教育觀念是「白紙論」,小孩生下來是一張白紙,可以任你塑造的。而西方人的教育觀念是「彩紙論」,小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他有自己天生的傾向。這就是為什麼外國的小孩可以自己決定是否吃飯、吃多少,穿什麼衣服,買什麼書,吃不吃手指,玩什麼遊戲。

    實際上,從本質上說,「白紙論」是中國幾千年封建的「師道尊嚴」的影響,至今仍在無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結果。絕大多數家長和老師,儘管口頭承認應該尊重孩子,尊重學生,但是在實際教育中,他們關心的只是兒童對成人的尊重。例如,孩子做了錯事,大人往往批評、訓斥、諷刺挖苦。更為嚴重的是,很多成人不重視對兒童獨立性、創造性的培養,而認為,聽話的孩子是好孩子,不聽話的孩子是壞孩子。

    最後,我要特別強調的是,我絕對不是說外國的孩子一定比中國的孩子好,外國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一定比中國的好。我只是提出一些中外教育觀念的不同之處,供廣大家長參考,目的是培養適應新世紀的人才。

返回列表